宝山

【社工感悟】如何在叙事中运用语言 ——《叙事疗法》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3/28/2021 10:15:09 AM  【打印此页

  在本月中,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田甜阅读了一本书《叙事疗法》,该书主要以去中心化、但具有影响力的言语,用聆听的视角去帮助身处于多元、复杂且在不断变动的当代世界中的人们重新建构生命故事,发掘对于生活的渴望, 并且找到自己面对生命处境的方式等具有针对性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其实现今那些正遭受困惑、苦恼的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比较在乎自我认同的社会建构过程。正因如此,反而束缚了人们的生命经验,影响其之深远无需赘言。此时,可通过叙事疗法,帮助来访者以“叙事——再叙说”的过程,引导来访者厘清问题,并让其为问题命名,或提供词汇、短语让其选择。届时使其通过命名的过程给予问题明确的定义而增加控制感,并促成问题的外化,减少潜在的伤害。
  其实叙事疗法与社会实务工作中个案服务也有一定相似之处,共同点在于:关注服务过程中语言的运用。区别点在于:个案辅导不单一让服务对象述说为主,而叙事疗法则通过叙说再叙说重新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并获得此能力。个人觉得通过阅读书中大量以个体治疗的情景案例,帮助社工较好地把叙事治疗的进行方式融入到个案服务中。以下是个人对于本书的感受提出了一些的看法:
  首先,对于服务的过程,语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提醒人们觉察语言中所蕴涵的模糊之处和可能性、可能引起的误解和未经思索的假设,避免服务难以继续开展或是让社工与服务对象间难以维持良好合作关系与平等。
  其次,用语言强化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假设人即等于问题,该称为“问题外化”。例如:“你变得抑郁”,通过外化语言可转换为“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贯穿整个咨询历程皆可如此,其目的是协助服务对象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历程、而非心理或人格。
  最后,对于在叙说中出现了与其之前主线路故事不同的支线故事时,社工可把特殊意义事件与主线故事的差异为服务对象进行分析,并若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绘事件的过程,让服务对象做出回应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叙说—再叙说的过程中,可加以提升服务对象对其经验进行更丰富的理解,并用“观众”的视角厘清先前隐而不显的改变。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会受文化、社会及政治因素而造成的压力和不公正解读为个人的失败、缺陷或是错误,这时候需要一名社工以引领者的身份协助服务对象从内化到外化,让他们重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找到崭新却真实的生活,这与社工中助人自助的理念也不谋而合。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叙事治疗有了另一种解读,产生了自我独特的哲学性和道德性的理解。


供稿:田甜

责任编辑:钱健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路3088弄
   祥腾广场9号楼203室

电话:86-021-62509098
网址:www.scyc.org.cn

微信公众号:上海市阳光中心

(微信APP扫码关注)


微博公众号:上海市阳光中心

(微博APP扫码关注)

抖音公众号:上海市阳光中心

(抖音APP扫码关注)

在线咨询小程序